每每談及疑難雜癥,很多人都倍感頭疼。疑難病、雜病,確實令很多人束手無策,誠惶誠恐,每每遇到這些病證,除了胡亂的抓頭撓腮,卻不知從何下手,要不就是怎么治療都看不見效果,這可如何是好呢?
益齋先師,性聰嗜學。于清辛丑間,瘟疫流行,死亡者眾,立志棄儒從醫(yī),自學一載。博覽先賢醫(yī)籍,持之以恒,足不出戶。后拜名師學習內外科,為當時四大名醫(yī)之一。從醫(yī)50余年,法師仲景、歷代先賢,博采各家之長,融匯貫通,擅用經(jīng)方、時方、局方等,極為醫(yī)林尊重。
我等從師學習,深得教誨,憶者待之暇,聽師講授口傳得意經(jīng)驗,即錄數(shù)則,臨床運用,頗獲療效,無不應手而愈。茲就筆者所得簡介如下:
1942年達縣霍亂流行,死亡者眾。其癥起病驟速,上吐下瀉,眼眶下陷,全身肌肉消瘦,腳轉筋,四肢厥冷。急者半日而死,緩者一二日。師自擬急救方備用。
藥物:粟殼30g,蟾酥15g,地胡椒30g,白酒500g,沸開水1500g浸泡而成。
患者來即送服一小杯(30g)以芳香開竅,回陽救急。繼服附子理中湯以救陽補脾滲濕溫中,心下悸者加茯苓以淡滲利水,渴甚飲水者加白術以補脾滲水,氣虛腹痛者加人參以補中氣,里虛寒重者加大干姜用量,寒濕阻遏陽氣不充以致腹?jié)M者,去術重用附子辛熱助陽而散寒邪。此法救人無數(shù),求治者門庭若市。
曾治楊婦年40余,其上吐下瀉、腳轉筋,急延師診治,其人面色蒼白,眼窩下陷,肌肉消瘦,吐瀉不止,四肢厥冷,脈微欲絕,見癥立亡之狀,即以急救藥水服一杯。繼用附子理中湯倍人參速煎服,午后病勢大減,囑再服藥,3劑而瘥,后服助元陽之品而愈。
按:附子理中湯出自《萬病回春》卷二。方中用附子(炮、去臍)、干姜、炮吳茱萸、官桂、人參、當歸、陳皮、厚樸(姜炒)、白術、炙甘草,加生姜、大棗,水煎熱服。功能溫陽祛寒。主治脾胃虛寒而致的嘔吐瀉痢,空腹絞痛,心下逆滿,手足厥寒,腹中雷鳴,飲食不進及霍亂轉筋,中寒厥倒等癥。
在當時霍亂流行、貧病交加、醫(yī)藥俱落后的年代,祖父慧眼明察,以急救藥水止其危候,用附子理中湯回陽救逆,力挽狂瀾,師古不泥古,大膽用于危急癥。救死扶傷者眾,治人無數(shù)。
本方由蒼術、厚樸、陳皮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棗組成。功能燥濕健脾,理氣和中。師云小兒稚陰稚陽之體,肌膚未充,易于感冒,飲食不慎,脾胃虛弱,易于傷食,每見身熱夜甚、腹脹食少、嘔惡吞酸、舌苔白膩、大便稀臭、完谷不化、小便淡白混濁、指紋赤或白等。
用平胃散加蘇葉以辛溫解表,加神曲、麥芽、楂肉以消食健中;腹?jié)M便結者加枳實、大黃以寬中而通便。
曾治朱某,男,3歲,久患消化不良,就診時面黃肌瘦,日腹瀉二三次不等,色白酸臭并感寒邪發(fā)燒夜劇、不思飲食、脈緩,辨證為食積感胃。以平胃散加蘇葉、神曲、麥芽、山楂肉,服2劑而愈,后以健脾胃法而瘥,身強體壯。
按:平胃散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卷三。原為散劑,加生姜2片,大棗2枚,水煎去姜棗,食前熱服;或入鹽,捻沸湯沖服。功能燥濕運脾,行氣和胃。主治脾胃不和,不思飲食,心腹脅肋脹滿刺痛,口苦無味,胸滿短氣,嘔噦惡心,噫氣吞酸,面色萎黃,肌體瘦弱,怠惰嗜臥,體重節(jié)痛,常多自利。
方中重用蒼術為君藥,以其苦溫性燥,最善除濕運脾;臣以厚樸行氣化濕,消脹除滿;佐以陳皮理氣化滯;使以甘草甘緩和中、調和諸藥,生姜、大棗調和脾胃。諸藥相合,可使?jié)駶岬没瑲鈾C調暢,脾胃復健,胃氣和降。
按:祖父、父親生前常用上方加減變化治脾胃、濕熱、肝膽之病,此方以輕巧、靈活見長。筆者也極愛應用,臨床效果滿意,并無傷正之副作用。老人、小孩用之佳良。
本方由黃芪、白術、干姜、白豆蔻、砂仁、半夏、茯苓組成。用于脾陽困憊,氣機不化,痰飲等患。癥見面色不華,少氣懶言,四肢酸軟無力,咳吐泡沫黏痰,胸脅滿悶,納呆,大便稀薄溏泄,脈遲緩等癥。用黃芪、白術、干姜溫中健脾除濕,白豆蔻、砂仁升化氣機,寬中和胃,半夏、茯苓降痰滌飲。臨床運用,屢見奇效。
曾治張某,男,45歲,精神欠佳,胸脅滿悶,納呆食少,干嘔,大便稀溏,脈緩;颊咦允鲆巡∧暧,詳見前諸醫(yī)處方,多是二陳湯、理中湯、香砂六君子湯均收效未顯。先師用理脾滌痰飲加附片5劑而告痊愈。
按:本法是祖父學習先賢經(jīng)驗自擬的經(jīng)驗方。主治脾實痰飲效果顯著。
如加桂枝、白芍、橘絡、炙甘草。主治因心肺陽虛致脾濕不升,胃郁不降,飲食不能運化精微,變?yōu)轱嬓啊o嬓巴S谖缚跒闈M悶,溢于膈上為短氣,漬滿肺竅為喘促,滯膩咽喉為咳吐黏涎,甚或陰霾布滿上焦,心肺之陽不能暢舒,轉郁而作熱,或陰氣逼陽外出為身熱,迫陽氣上浮為耳聾、脈弦細弱者。
或加芡實、石斛、芝麻、棗仁、五味子,黃芪用量減半。主治痰涎郁塞胸膈,滿悶短氣,或漬于肺中,為喘促咳逆;停于心下為驚悸不寐;停于胃口為脹滿噦呃;溢于經(jīng)絡,為肢體麻木或偏枯;留于關節(jié),著于筋骨,為俯仰不利、牽引作痛;隨逆氣肝火上升,為眩暈不能站立等癥。
隨癥變化,力專效宏,為治脾實痰飲等癥之妙法。
本文選自《龔氏三代家傳骨傷秘驗方》(中國中醫(yī)藥出版社出版,龔桂烈編著)